“九三”阅兵临近之际,8月23日“央视军事”发布了一段短片,配文写道:“同一片水域,88年前侵华日军旗舰曾经游弋,88年后福建舰正为入列做准备。” 这段意味深长的话,引发外界广泛联想。根据此前的消息,不少军事观察者推测,福建舰极有可能会在9月3日正式服役。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指出:“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航母,那么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就会大打折扣优优配送版,国家安全甚至随时可能遭受威胁。”
伴随着中国航母事业的快速发展,美国媒体《国家利益》也开始追问中国航母崛起背后的“技术奇迹”源头。从冷战结束到今天,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。经济发展和外交格局的需要,让中国不得不将战略重心由陆权逐步转向海权。
展开剩余83%就安全层面而言,中国的海洋威胁大致分为两类: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。传统方面,甲午海战的失败让中国痛失台湾,而此后美国第七舰队的干预,又使得国家统一受阻,并导致海上贸易被遏制,严重拖慢了国家发展。非传统方面,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商品大量出口海外,海盗活动与走私犯罪却不断侵扰海上航道,给经济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。此时,单靠潜艇等近海防御型力量显然远远不足,建设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海军成了必然选择。
实际上,中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尝试学习和掌握航母相关知识。航母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能随海上移动的小型机场优优配送版,它不仅要能搭载数十架几十吨重的舰载机,还必须拥有强大的动力和稳定的舰体。为积累经验,中国在1985年以废铁名义购买了澳大利亚退役的“墨尔本”号航母;1998年又接连引进退役的“明斯克”与“基辅”号。这些老旧航母虽然已不具备战斗力,但通过拆解研究,中国积累了宝贵的构造常识,为后续国产航母打下基础。
然而,真正要建造一艘现代航母,远不止拆解这么简单。它是一个集舰体、电子系统、防御武备和舰载机于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,需要五大核心科技能力支撑:超级计算机辅助设计、大型风洞与水池实验平台、特殊航母钢材、先进电子系统、舰载机设计。中国逐步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:国防科大研制出“银河”与“天河一号”超级计算机,跻身世界顶尖;低速风洞实验通过自主磁悬浮模型测试,证明中国具备航母气动设计能力;而特种钢材的突破更是攻坚克难的成果,让中国摆脱对外依赖。
福建舰作为中国第三艘航母,采用了三条电磁弹射轨道,这意味着舰载机起飞效率和战斗力将大幅提升。外界原本疑问:如此庞大的电力需求如何满足?答案来自马伟明院士研发的先进直流综合电力系统,它在原理和效率上都超越了美国使用的交流方式。至于下一艘航母是否会采用核动力,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,但已有迹象显示中国正在研究相关反应堆技术。
尽管外界常常将台海问题与航母挂钩优优配送版,但不少专家指出,考虑到台海距离大陆极近,解放军战机完全可以直接从陆上基地出动,因此航母并非对台作战的核心工具。它的真正作用,或许在于远洋投送——切断外部力量与台湾的联系,或者在更远的海域对对手施加压力。
回顾历史,中国在1996年台海危机后才真正下定决心发展航母。彼时美国两个航母战斗群的进入,给中国带来巨大刺激,也让决策层认识到航母的重要性。美国为此多方阻挠,从舆论攻击到激将法不断施压,《国家利益》先是称“中国不需要航母”,后又断言“中国无法建造核动力航母”,甚至营造“中国偷窃美国技术”的舆论氛围。然而事实证明,中国并未理会这些干扰,而是依靠自身科研与持续投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。
从“墨尔本”号的废舰拆解,到辽宁舰入列,再到福建舰即将服役,中国用数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航母之路。外界的质疑与讥讽,并没有阻挡这个古老民族自力更生的步伐。中国航母的崛起,靠的不是投机取巧,而是持之以恒的积累和突破。这正是中华民族“未雨绸缪、自力更生”的精神体现。
参考资料:
《美国不能把航母技术交给中国》——纽约时报
《中国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令国产航母战力倍增》——非凡人事
《建造航母必须具备五大科技能力》——国防科技工业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